患者准备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医护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标本采集前应事先了解患者的状态、相关检测项目的要求,并将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要求患者给予配合。使所采集的标本尽可能减少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保证所采集的样本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前的身体状态。患者检验前的一般准备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状态对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状态有不同的要求。许多非疾病因素,如是否空腹、精神状况、体力活动、使用药物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标本采集前,要根据需要让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

1、一般要求患者处于安静状态。

2、晨起时的精神、体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是大部分标本采集的最佳时间。

3、患者采血前4小时建议勿喝茶或咖啡,勿吸烟饮酒。

4、如可能,患者最好暂时性停服干扰检测的药物。

5、根据项目和标本类别选择相应的容器。

6、许多检测对饮食、饮水和药物有特殊要求,如:静脉采血前至少需要空腹8小时;血脂、血粘度测定须禁食12-14小时后采血;情绪紧张会使血糖升高;吗啡、可卡因可使淀粉酶(AMY)升高。

7、微生物培养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8、采血样之前按摩前列腺或直肠指检可引起前列腺特 异性抗原和酸性磷酸酶的升高。

9、高血压三项、醛固酮检测要在起床活动前取卧位血,起床后活动2小时取立位血。

10、尿液检查按不同项目分别留取晨尿、随机尿、计时尿。

11、大便潜血检查前要素食,禁食含动物血的食物等。

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饮食结构、食物的种类和餐后时间的长短会对部分检验指标造成影响,餐后食物的各种成分被吸收入血,使血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升高,随着食物被继续消化,其浓度也将继续升高,此过程历时3-5小时。食用标准餐(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后,血中甘油三酯水平上升50%,AST活力增加20%,胆红素、血糖、无机磷水平增加15%,TP、Urea、UA、ALB等增加5%。高蛋白、高嘌呤膳食可使Urea、UA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外源性乳糜微粒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还会影响肝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等的测定。

2、空腹采血可确保某些检测指标结果的准确性,但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h),可使血中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如白蛋白、补体、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葡萄糖、胆固醇、载脂蛋白、尿素等含量下降,血肌酐、尿酸、胆红素、脂肪酸等含量上升,尿酮体增加。

运动和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运动会因为出汗及呼吸加快使人体内液体的容量及分布改变,血液内化学成分也会改变。轻度运动可引起血糖值升高,剧烈运动可明显影响体内代谢:丙酮酸、乳酸、PH、CK、AST、LDH、ALP浓度升高。运动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的测定造成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而胰岛素减低。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与个体平时的体育锻炼情况有关。为了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化验前2天内尽可能避免剧烈的运动。

2、人体位改变可引起某些生理指标的显著变化,某些成分存在立位、坐位、卧位之间的差异。人在卧位时的血容量一般比立位时多600-700mL,从卧位变换为立位或坐位时,由于体内的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移至组织间隙,血容量降低10%左右。伴随血浆中液体的减少,不能通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浓度就升高,如蛋白质、酶类、激素(儿茶酚胺类、酮固酮、血管紧张素Ⅱ、肾素等)、钙、铁、药物浓度增加5%-8%。对于可以被滤过的小分子物质不受体位影响。为了减少体位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血时病人的体位应当固定,在取血前应有10-15min的时间稳定自己的体位。

溶血和脂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溶血通常是在标本离心后,在血清或血浆中呈现红色而被发现,红色是由红细胞的破裂释放的血红蛋白造成,当血红蛋白浓度>0.3 g/L时,才能被肉眼识别。

2、溶血干扰检验结果的机制有下列3种:

2.1、有些检测指标红细胞内的成份和血浆的成分相差十多倍甚至百倍,溶血使血细胞内的高浓度成分逸出到细胞外,使血浆或血清中成分的浓度增高,如K、Mg、LDH、AST、ALT、CK、叶酸等,溶血后细胞内含量低的物质进入血清,使血清形成稀释,导致测定结果降低;

2.2、溶血生成大量的血红蛋白可对分光光度法测定中的吸光度造成干扰,溶血能使可见光的短波长处(300-500nm)测定吸光度明显增高;

2.3、细胞内成分对化学反应造成干扰:如使用J-G法检测胆红素时,血红蛋白会竞争性地抑制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的偶氮反应,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溶血还易使ELISA双位点一步法产生假阳性,对竞争抑制法产生假阴性。

3、溶血时,除了红细胞被破坏,粒细胞系统及血小板亦可被破坏。被破坏的粒细胞系统会释放出谷氨酸脱氢酶等酶类,使被检测的血清酶含量升高,血小板被破坏后,可使K、Mg、酸性磷酸酶等含量升高。

4、溶血原因分析:

4.1、皮肤上消毒液未干就进行穿刺;

4.2、穿刺定位进针不准,生成淤血而导致溶血;

4.3、采血时压迫静脉过久,或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4.4、注射器因漏气产生的气泡造成溶血;

4.5、抽血后未卸下针头,强力将血液注入试管;

4.6、用力摇动血液或剥动血块;

4.7、试管中的抗凝剂和血液比例不适当,造成渗透压改变致溶血;

4.8、注射器、容器带水或质量不合格,试管质量粗糙或材料中所含成分影响标本;

4.9、全血放置时间过长,突然冷却或受热,离心力过大或反复冻融。

5、血液中出现乳糜微粒时,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ALT会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和糖会增加15%,其他一些生化指标也会受影响。

脂血通过浑浊、光散射、置换体积和非极性分配等方式干扰多种检验结果,如使TP增高,使UA及Urea轻度降低,高脂血对梅毒、病毒、真菌、支原体等抗体检测也有影响。

饮酒和吸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饮酒可发生短期及长期效应,短期效应指在饮酒后2-4小时产生的效应,包括血糖水平降低及乳酸水平升高。持续饮酒,在酶诱导作用下,GGT等活性增加,但血清GGT活性的升高存在个体间及同一个体日间的差异。

2、饮酒的程度决定了乙醇对血中脂质影响的大小,从不饮酒的人短期饮酒后,血清中VLDL、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3、饮酒后增高的检验指标有:醛固酮、儿茶酚胺、肾素、乳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胆固醇、铁蛋白、血沉、尿微量白蛋白、GGT、甘油三酯等。

4、饮酒后降低的检验指标有:血钠、抗利尿激素、锌、镁、钾、胰岛素、泌乳素、维生素B12、叶酸、血小板等。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药物在体内作为一些化学物质不仅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且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药物起着双重性作用,也就是说它既可防治疾病,与此同时还可产生毒性反应。

2、药物干扰检验结果的机制:

2.1、药理特性;

2.2、药物的特异性反应;

2.3、药物的毒性反应,在药物联合应用时,药物之间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

2.4、药物的生物向性,指某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和器官有比较特殊的亲和力,从而发挥其损害作用;

2.5、药物对检验程序的干扰;

2.6、药物的杂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