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变异的定义
人体的化学和物理学性质随环境(如海拔、暴露于光线等)、气候、性别、年龄、生物学(月经、绝经、身高、体重、姿势等)、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在个体间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由非病理学变化引起的人体内环境改变,称之为生物学变异。生物学变异可分为个体内变异和个体间变异两类。受试者在不同身体状况下(激动、月经等),其标本检测值围绕一个“界点值”变化,称为个体内变异。而不同受试者间“界点值”的差异称为个体间变异。
生物学变异的影响因素
可引起人体生物学变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体位、饮食、噪声、视觉缺失、维生素缺乏、情绪变化、锻炼、禁食、哺乳、药物等,这些物质或现象的出现会引起人体内环境的改变,特别是血液学和生化物质的增减,从而干扰了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判断。
1 运动 运动员与不常运动的人群相比,其血清骨骼肌的相关酶活性更高,这可能是缘于骨骼肌肉含量的增加和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挤压引起的。马拉松运动以后,血液钾、钠、钙、ALP、AST、白蛋白、糖、无机磷、尿酸、尿素、胆红素等均升高1倍以上,CK升高4倍以上。
2 饮食 饮食习惯及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可以非常显著地影响血浆成分的组成。一顿标准餐后,TG增加50%,AST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固醇增加5%左右。其中饮食结构不同,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也各有不同。高脂肪饮食会使TG大幅度升高,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和尿素升高,而素食主义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非素食主义者分别下降37%和12%。
3 性别 性别差异可表现在多种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上,因为男性的肌肉组织比例较高,所以其与肌肉组织有关的指标都比女性高。由高至低,男性比女性高的常见指标有:TG、CK、胆红素、转氨酶、尿酸、尿素、氨、血红蛋白、酸性磷酸酶、红细胞计数、胆碱酯酶、铁、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蛋白、IgG、胆固醇和总蛋白等。由高至底,女性比男性高的常见指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铜和网织红细胞等。
4 体位 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直径>4nm的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含量升高5%-15%。常见的指标有: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总钙、AST、ALP、T4、IgG、IgA、白蛋白、总蛋白、载脂蛋白B、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静脉压的改变又进一步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直立位时,醛固酮、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以7%-70%多少不等的升高。
5 年龄 年龄是引起生物学变异的另一关键因素,其影响可以用不同的参考范围来区别。健康的生长期儿童的骨骼生长和发育表现为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增加,因此,生长期儿童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比健康成年人约高3倍。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高于成年人,出生后新生儿肝中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能将间接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表现为血清中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增加。年龄可以影响肾功能,表现为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抗利尿激素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样受到年龄的影响。TSH水平在老年人群比青年人群高38%,老年人血清T3水平比青年低11%。
6 妊娠 妊娠时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使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明显降低。在妊娠后期,胎盘产生雌激素和绒毛膜促生长激素,使血清葡萄糖的水平升高;妊娠期代谢需求增加使脂肪动员增加,使血清载脂蛋白AI、TG和总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大增加。妊娠时胎盘生成ALP、AFP、铜蓝蛋白、急性时相蛋白和凝血因子,使相应的检查结果升高。
7 视觉缺失 当人失明后,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正常刺激反应减弱,随后垂体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的症状慢慢出现。有些失明的患者体内皮质醇的分泌仍然维持着昼夜节律,可也有相当部分失明患者没有了这个节律,而表现混乱。尿液中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皮质类固醇的排泄减少。血清离子浓度的昼夜节律消失,并且随着醛固醇的分泌减少,还会引起血浆中氯化钠水平的降低。不仅如此,失明患者还可能伴有轻微的肾功能损害,血清中尿素与肌酐的含量比正常人要高。血清蛋白的水平会有所下降,表现为负氮平衡状态,但血清胆固醇与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人参考值的上限。
8 其他可以引起生物学变异,如药物、生活习惯、饥饿、失重、噪声、维生素缺乏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可能单独干扰,也可能联合作用,而使得很多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受到影响。
部分检验项目的生物学差异
1 谷丙转氨酶 100kg体重的男性较50kg者约升高85%,长期剧烈运动的男性约可升高30%。100kg体重的女性较40kg者约升高35%。慢性摄入乙醇者约升高30%,40-60岁年龄组约升高20%,站立较卧姿高约10%。4-14岁年龄组约降低10%,维生素B6缺乏者约降低40%。
2 谷草转氨酶 氯贝丁酯(安妥明)型低脂蛋白血症约升高20%,慢性饮酒约升高20%,轻度溶血约升高10%。男性:长期剧烈运动约升高75%,
100kg体重较50kg体重者约升高10%,40-50岁年龄组约升高10%。女性:50-60岁年龄组约升高15%,维生素B6缺乏约降低30%,维生素B6缺乏者约降低40%。
3 乳酸脱氢酶 在男性,长期剧烈运动约升高40%,中强度的锻炼约升高15%。女性口服避孕药可降低6%。
4 肌酸激酶 血清中CK男性高于女性,1岁以上儿童含量与成年人相同,1个月内的婴儿为正常成年人的2-5倍。肌肉发达者CK活力较高,黑种人的CK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有很高的含量。
5 碱性磷酸酶 饭后可高5-20%,系小肠ALP同工酶升高所引起的。口服避孕药降低10%,女性氯贝丁酯型低脂蛋白血症的降低10%,男性氯贝丁酯型低脂蛋白血症约降低25%,均系影响肝ALP同工酶活力而致总ALP活力降低的。
6 γ-谷氨酰转肽酶 慢性酒精中毒升高20-40%, 4-10岁的儿童约降低10%。
7 胆碱酯酶 饮酒约升高20%, 100kg体重较50kg者约升高18%,剧烈运动可致升高。
8 总蛋白 站立较卧躺高约10%,夏季较冬季约升高8%,捆缚约升高5%,适度用力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约降低2%。
9 白蛋白 持久用力约升高10%,直立较卧姿约升高10%,夏季较冬季约升高4%,中度用力约升高3%,应用止血带取血约升高3%。吸烟可使白蛋白降低3%,慢性摄入乙醇约降低5%,60-80岁老年人约降低8%,服用抗癫痫药物降低8%,4-150天的婴儿可降低20%,妊娠可降低25%。
10 总胆红素 紫外线、太阳光、白炽灯照射过的样本其结果将显著降低。
11 尿素氮 大量蛋白饮食升高30%,50-60岁的女性约升高30%,而男性约升高15%,农民较自由职业者约升高10%,40-50岁的人约升高10%。酗酒约降低5%,吸烟约降低10%,3期妊娠约降低10%,4-10岁儿童约降低12%。
12 肌酐 大量运动的男性约升高20%,季节节律变异约升高6%,昼夜节律(夜间)约升高5%,55-60岁的老年人约升高5%。4-10岁儿童约降低30%,妊娠约降低6%,女性比男性的值要低。
13 尿酸 瘦肉饮食约升高150%,大洋洲人约升高30%,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约升高17%,饮酒、富含嘌呤类饮食升高10%-30%;精神紧张约升高5%,绝经约升高10%;低嘌呤类饮食约降低15%,14-20岁的男性约降低6%,4-14岁的男孩约降低30%,4-10岁的女孩约降低5%,口服避孕药约降低5%,A型血较AB型血女性约降低12%,妊娠约降低12%。
14 铜蓝蛋白 新生儿由于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合成铜蓝蛋白的能力有限,处于较低水平,出生后3-6个月可达正常人的浓度;妇女妊娠期由于血清铜增多,血浆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15 铁蛋白 测定值与年龄性别有关,绝经期妇女和16岁以下儿童较低,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16 免疫球蛋白 黑种人升高20%-75%,60-80岁老人升高15-60%,雨季较旱季约升20%,锻炼约升高14%,冬季较夏季升高10%-14%,肥胖女性约升高30%,男性升高4%-30%;口服避孕药降低11%-40%,妊娠约降低20%。
17 葡萄糖 长期饮酒约升高20%,饭后升高10%-40%,取血前吸烟约升高10%。长期体育锻炼约降低5%,高海拔约降低5%。在女性,饥饿2d约降低18%,妊娠妇女进行性降低12%;在男性,饥饿3天约降低12%,饥饿2天约降低10%。
18 甘油三酯 妊娠约升高50%,餐后可升高20%-100%,平均升高50%,口服避孕药约升高40%,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升高35%,50-60岁人约升高30%,吸烟约升高20%。长期饮酒约升高15%,维生素D约升高10%,超负荷约升高50%。激烈活动可降低15%,新生儿约降低50%。
19 总胆固醇 妊娠期的第7-9个月约升高45%,40-50岁的女性约升高10%,绝经期约升高10%,不分性别慢性饮酒约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约升高6%,长期负重约升高4%,吸烟者约升高4%。B型血的人较A型血的人约降低5%,素食者约降低5%,生理锻炼可降低5%,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约降低20%,新生儿约降低50%。
20 钾 男性食入水果过多约升高30%,用止血带取血约升高12%,溶血导致升高,中等强度锻炼可降低8%。
21 钠 高钠饮食约升高15%,昼夜节律变异约3%,长期低钠饮食约降低5%。
22 钙 制动约升高10%,站立比躺下约升高5%,用止血带约升高5%。在女性,口服避孕药约降低4%,妊娠约降低5%,哺乳约降低5%。
23 磷 4-10岁男孩约升高30%,男性少量饮酒后取血约升高15%,男性轻度运动后约升高7%,女性绝经后约升高10%。65-80岁男性约降低5%,超载负荷的男性约降低5%,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约降低85%,芳香型有机溶剂中毒约降低12%,口服避孕药约降低15%。
24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作用机制是复杂的,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影响了组织、器官的功能与物质的新陈代谢。另外,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干扰了测量方法中的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结果的假性升高或假性降低。